隨著新一年首次深改組會議的召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愈加清晰。昨日,國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頭三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此外,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等多項方案和意見。
會議明確,要把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明確標注出來,發揮好支撐作用。特別是要把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創新、土地制度等11個領域具有牽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堅持抓重點和整體相結合、治標和治本相促進、重點突破和漸進推動相銜接,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所謂牽引作用,應該從‘牽’和‘引’兩方面來分析。”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牽’就是運用一定的強制手段進行約束,例如李克強總理之前提出的給鋼鐵、煤炭等產業設定最大產量‘天花板’,關停并管多招齊下,就是要消滅高耗能且不思創新的那部分企業。‘引’則是利益誘導、給甜頭。以國企改革為例,在推進多元化股權結構的過程中,可對企業承擔的改革成本做出一定補貼,將外生改革刺激引導為內生動力,讓企業明確改革對自身的益處,從而自覺自愿按照中央設定的改革軌道運作”。
自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以來,總共召開了二十次會議,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二十次會議中共審議及審議通過了109份規則、方案等重要文件,涉及經濟、文化等多個議題。其中,司法體制改革成為當之無愧的關注焦點,共有十三次會議審議司法體制改革(包括公安改革)領域議題,通過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等重點方案。隨著頂層設計靴子落地,司法體制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巡回法庭、立案登記制、公益訴訟這些聽起來有些遙遠的制度,也先后走上了推進的“快車道”。
此外,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領域改革力度也不小,第九次會議曾一次通過三份紀委書記提名辦法文件,第十四次會議則一次性通過《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四份有關生態文明改革的具體意見。而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之余,中央深改組還會關注諸如足球改革、智庫建設、身份證異地掛失等社會熱點問題,曾明確部署推進計劃生育政策與戶口登記脫鉤、全面解決“黑戶”問題等多項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深改會召開的頻率有加快趨勢,會議間隔由平均1-2個月縮短至幾乎不到一個月,部署的各項政策也越來越細化。有業內專家表示,這與如期完成“十二五”規劃,確保如期兌現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2020年前完成60大項改革的任務有關。密集落地的新政也打破了外界猜測我國改革遇到瓶頸而停滯的傳言,證實我國正在按照既有步驟一項項推進的現狀。